工学 >>> 机械工程 >>> 机械学 >>> 机械摩擦、磨损及润滑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机械摩擦、磨损及润滑相关记录60条 . 查询时间(2.073 秒)
2024年5月15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南京组织召开了“超支化聚乙烯合成基础油(ETO)的创制及年产3000吨工业化应用示范”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何鸣元院士担任主任,南开大学周其林院士担任副主任,还包括中石油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伏喜胜院长等9位专家。与会专家实地考察了超支化聚乙烯合成基础油(ETO)年产3000吨工业化应用示范装置现场,并听取了项目完成单位所做的成果汇...
2024年3月14日至15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及地面科研人员密切协同,顺利完成了首批舱外暴露实验材料样品取回工作,共计407件舱外暴露材料已由航天员完成拆卸并存储。4月30日,暴露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返回地面。5月13日,71件舱外暴露实验装置及科学实验样品移交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
摩擦/力致发光材料能将机械力学信号直接转化成光信号,在结构健康监测、生物力学传感、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现有摩擦/力致发光材料普遍存在难以自恢复、重复性差以及易受环境干扰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固-液界面的摩擦起电行为是表界面的重要性质之一,与界面摩擦与润滑状态、双电层的形成、能量耗散过程等相关,但内在工作机制存在较多未解之谜。实现原位动态监测是揭示其界面起电行为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道爱团队,在固-液界面摩擦电机理与监测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固-液界面的摩擦起电行为是表界面的重要性质之一,和界面摩擦与润滑状态、双电层的形成、能量耗散过程等密切相关,但其内在工作机制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实现原位动态监测是揭示其界面起电行为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构建宏观超润滑界面(摩擦系数在 0.001级别甚至更低)可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由摩擦引起的经济损失。然而,较长的磨合期可能导致摩擦副表面出现严重的磨损。目前,缩短磨合期的策略大多是针对 Si3N4、 SiO2、 Al2O3等陶瓷摩擦副,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轴承钢摩擦副表面的超润滑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近日,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在大连举办,对在实施创新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显著贡献的专利权人、发明人(设计人)以及相关组织者进行表彰。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作为第一专利权人完成的“一种抗微动磨损风机主轴轴承润滑脂及其制备方法”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聚合物基含油自润滑复合材料凭借轻质、耐腐蚀、低噪音且长期免维护的特性,在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等前沿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传统方法制备含油自润滑复合材料,多采用先制备多孔材料后填充润滑剂的两步法,存在工艺复杂和含油率低等问题,难以实现复杂结构成形。因此,发展新型聚合物基含油自润滑材料与器件快速成形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结构超润滑是近代摩擦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指两个晶体表面非公度接触时摩擦近乎为零的润滑状态。结构超润滑将为太空探测、空间运输、精密制造和高端装备等领域带来变革性的进步。
宽温度范围(室温至800℃)内具有低摩擦磨损特性的金属材料在航空航天、核能等先进装备运动、传动系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和价值。2023年来发展的新型高熵合金材料具有诸多新奇特性,为设计制备高性能金属基润滑耐磨损材料提供了新的空间,是目前材料学和摩擦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润滑油在摩擦过程中,因金属基底的催化作用发生脱氢聚合成高分子无序积碳,高分子无序积碳深度脱氢裂解产生有序石墨化碳。这一变化过程影响了润滑油的润滑性能。因此,在明确催化反应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润滑添加剂在摩擦界面间的化学反应原位调控碳基摩擦膜生长,对提升润滑油润滑性能意义重大。
兼具优异机械性能与高选择性响应能力,是促进柔性力学传感器件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难点之一。现有柔性传感器件主要是以敏感材料均质薄膜来构建,其组成单元各向同性的微观结构,使其在受弯曲、压缩或拉伸等不同类型力时具有相似的响应模式,造成器件输出感知信号相近并容易产生相互干扰等问题,同时优异机械性能及自修复等特性对柔性器件在复杂环境下应用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轴研所技术中心组织技术委员会专家对河南省高性能轴承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M50轴承钢表面超声强化可行性研究”进行成果验收。项目负责人对项目执行期间技术研究完成情况和成果产出情况进行了汇报,经过专家组质询、研究讨论,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完成了研究内容,达到了各项指标要求,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2023年4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铜文、杨正金团队与合作者设计了一类新型离子膜,首次实现膜内近似无摩擦的离子传导,有望应用于能源转化、大规模储能以及分布式发电等领域。相关研究成果论文4月26日发表于《自然》杂志。
摩擦过程中,界面电荷的转移、累积和释放会直接影响界面的黏附、摩擦及磨损等摩擦学行为。利用摩擦过程中电子转移与传递揭示摩擦磨损本质、监测并调控界面摩擦学行为,已成为摩擦学领域新的热点问题。由于受摩擦副材料的组成与结构性质、界面运动行为、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界面摩擦起电的机理与制约因素十分复杂,为摩擦起电机理及摩擦学调控研究带来极大挑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