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生物医学电子学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物医学电子学相关记录186条 . 查询时间(3.74 秒)
2017年5月24日,医疗健康领域权威期刊《先进医疗材料》(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机械学院柔性电子制造研究团队关于柔性生物电子在医疗健康领域新应用的技术评论,论文题目为《应用于精准医疗的软生物电子材料、器件和系统》(Materials, Devices and Systems of Soft Bioelectronics for Prec...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外科手术,成功治愈罹患罕见先天性复杂变异胸主动脉瘤的伍先生。患者今天康复出院。伍先生今年42岁,一年前开始反复出现活动后的胸闷胸痛。在中山医院行胸部CT检查时发现胸主动脉畸形,确诊为罕见的胸主动脉Kommerell憩室(科梅内尔憩室)。胸部 CT 扫描显示其为右位主动脉弓,左右锁骨下动脉及颈总动脉分别自主动脉弓部发出,主动脉弓降部瘤样扩张,即Ko...
2016年11月1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万里课题组在红斑狼疮疾病发病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权威生物医学期刊《实验医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发表了名为“狼疮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FcγRIIB-T232穿膜区构象变化导致其侧向布朗运动速率降低、进而导致其抑制性功能丧失的新机制 (Impairment on the lateral mob...
深圳大学获6项2014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其中1项市长奖,1项青年科技奖,2项自然科学奖,2项科技进步奖。2014年度获奖项目数是2013年度的2倍。其中,深圳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李景镇教授获得深圳市市长奖;深圳大学医学院彭珏获得青年科技奖;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屈军乐教授的“生物医学非线性光学显微成像”项目获自然科学奖;深圳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张培新教授的项目“功能无机材料的合成与设计及计算模...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蔡倩研究组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云东以及张欣豪老师合作,在钯催化不对称C-O偶联反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于2015年2月6日在线发表在《有机化学通讯》上(Organic Letters) ,被选为“ACS Editors’Choice Article”。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雷达系统研究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开发的用于乳腺肿瘤早期检测的微波热声医疗平台取得新进展。临床实践证明,早期发现的乳腺癌(肿瘤直径<2cm)治愈率高达98%以上,因此发现一个早期乳腺癌对患者的意义远大于目前任何治疗方案。乳腺肿瘤早期检测微波热声医疗平台克服了常规检测方法低分辨率、低对比度、存在电离辐射等问题,利用不同生物组织在微波激励下介电常数和电导率的差异响应...
核酸工具酶是在基因工程中起到特定功能的酶,包括聚合酶、内切酶、外切酶、连接酶、解旋酶以及各种修饰酶等。核酸工具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并且大部分具有特异性序列识别能力,可以在辅助因子如金属离子、氨基酸等的作用下,对DNA或RNA进行切割、连接、聚合或修饰等。目前,核酸工具酶不仅可作为基因工程中的常用工具,也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小分子、核酸、蛋白质、细胞等的检测中。因此,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2014年10月,复旦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计委重点实验室引进国内首台BioFlux 1000剪切流活细胞自动分析工作站。Fluxion Biosciences总部的Bryan Haines博士为实验室相关人员详细讲解了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流程,并共同进行了为期四天的流动剪切力条件下的微生物生物膜培养、药物及抗体筛选等一系列实验操作。 传统的细菌生物膜培养和检测通常在静态环境下进行,而数控...
2014年9月24日-27日,由Journal of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社主办的功能材料国际会议-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nctional Materials(ICFM 2014)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ICFM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主要聚焦纳米及复合材料、薄膜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生物和医学功能材料等重要研究领域。本次会议共收到...
近年来,微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在产业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然而,实现高密度、规模化微纳米结构的批量操纵是实现芯片器件极具挑战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众所周知,利用光镊技术可以实现单个的微纳米结构操纵,然而大面积阵列的操纵是耗时的。实现芯片内高密度、规模化一维微纳米阵列特定对准取向制造是器件集成至关重要的挑战。氧化锌 (ZnO)作为一维微纳米结构家族中最出色的一员,是一种直接宽带隙(3.3 eV)半...
2014年9月30日记者获悉,中国生物3D打印技术获得突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徐铭恩教授团队研发的生物3D打印机成功打印出人类肝脏单元、脂肪组织等。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的细胞存活率高达百分之九十,能够存活长达四个月之久。国际期刊《Biomaterials》称该团队的工作处于生物3D打印领域的最先进水平。
体外诊断仪器液路系统具有液路复杂、可靠性要求高、安装空间狭小、维修困难等特点,一直以来是体外诊断仪器研发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多岐管基板可以实现2层以上的三次元流路,形成常规机械加工无法完成的三维立体液路结构。采用该部件构建的液路系统具有液路简洁、稳定可靠、结构紧凑、易于维修等优点,已经成为西门子、贝克曼等公司高端体外诊断仪器液路系统解决方案的重要部件。
Hydrogen silsesquioxane (HSQ)是电子束光刻技术中的一种重要光胶,它具有超高的光刻分辨率,可以达到5 nm以下的纳米结构。同时,HSQ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抗刻蚀性,可以作为干法刻蚀的掩膜。然而,HSQ在某些衬底上(比如Au,Cu,Mo等)的粘附性非常差,在电子束曝光的显影工艺中很难保留在基底表面,严重影响HSQ的应用范围。
近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东南大学承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电子创新设计竞赛决赛在东南大学举行,来自全国36所高校的60件作品参加了决赛的比拼,其中自选项目组35件,命题项目组25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由研究生盛广济和2012级本科生朱君组成的参赛代表队自主设计的参赛作品“荧光介导的高通量液滴分选系统”荣获自选项目组全国一等奖。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4年8月19日宣布,我国完成世界首例应用3D打印枢椎椎体置换手术,目前,该患者已经康复出院。此举为肿瘤切除后的颈椎结构重建开辟出一条崭新途径。据北医三院骨科主任刘忠军介绍,此次手术的患者12岁,患有尤文氏肉瘤,癌变部位位于枢椎,随时可能出现不可逆的脊髓损伤,以致呼吸骤停。尤文氏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脊柱原发恶性肿瘤,目前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结合放化疗,其中手术切除是治疗的关键。切除肿...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